最新消息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 章璇:实现从商业到艺术的跨界
2022-08-29

编者按:

本期正青春·毕业生专访将带你走近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8级本科毕业生章璇,她将与您分享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各类活动的经历和点滴感悟。

章璇

2018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市场营销专业

高中毕业于深圳外国语学校,

将于伦敦艺术学院攻读跨界设计管理硕士

● 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暑期交流,学习影视艺术

● 曾任市场营销协会会长,摄影社副社长,商赛队、英辩队成员

● 从0到1创办大学生时尚文化自媒体Logue,目前订阅人数已近3500。

● 曾在小红书/滴滴/阿里/商汤实习,负责市场洞察和营销策划相关的工作

 

-2019校商赛队CCT选拔赛决赛冠军

-2019欧莱雅Brandstorm minicase创意大赛校园决赛冠军

-2020多个项目分别在“逐梦杯”“创客中国”“清华三创大赛”“众创杯”等创赛中均晋级国赛决赛,其中“逐梦杯"获得全国前八

-2020CFA投资分析大赛校选赛亚军

 


 

“永续地发现并热爱生命中细微的褶皱”,这是章璇对自己的总结和期待。抱持着探索的勇气和热情,章璇选择在申研时学习跨界设计管理,实现了从商业到艺术的专业跨界。

 

 

 


 

“不务正业” 

 

Q1 

你是怎样确定要走艺术道路的呢?

 

A1 

我觉得首先是出于好奇心想要探索。我认为,在一所大学里,最宝贵的资源是:拓展的视野和有意思的朋辈。他们带来的养料,是大学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不会少于在课堂或者书本里学到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确认了自己对于艺术的好奇之后,我把目光放在了艺术类院校的申请上,我向往的是浸润艺术的氛围和形形色色的人。

 

从更具体现实的层面来说,我一直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创意和效率的平衡?大厂所需的高效分工是否必然会导致打工人螺丝钉化?所谓的艺术和商业是不是真的互相鄙视、不可调和?而我申请的项目恰巧契合了这一方向,也许能帮助我寻找答案。我申请了UAL偏向于跨界创新设计的design management。它涉及的内容,一方面是设计的思维方式,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设计管理,比如在一个设计团队中,大家如何协同共创,把各人的创意落为整体的产出。这些领域的探索或许能帮助我找到关于创意VS效率的答案。

 

总的来说,时代和职场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相比通过提高学历来找到一个“毕业后的铁饭碗”,我更希望能先打开自己的眼界,找到一些确定性的根本原则。

 

Q2 

从本科专业学习来看,你做过的许多艺术相关活动似乎都是一种“不务正业”,然而站在申请结果的立场回看时,这些事情反而有了正当性。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性质变化的呢?

 

A2 

试错本身具有意义。有些东西不试就永远没办法定义所谓的对错。其实我选择艺术,我的那些互联网产品实习也有contribute:我发现我很喜欢深入到用户调研后根据真正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并不希望进入过度细分的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开始思考大型组织里效率和创意的问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试错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养料和思考。

 

All dots are connected. 再回头看以前的“不务正业”,它有可能是一种必然,一种冥冥中的天意。正是因为我对这个东西好奇,所以才会去了解,去学习,才会找到下一步的方向。

 

Q3 

你觉得应该如何平衡追求人生的丰富度和精度呢?

 

A3 

我个人的话,可能实在是好奇心太强,或者说有一点贪心,所以会尽可能地追求丰富度。但是确实不能太极端,比如只追求丰富度可能会导致泛而不精的结果。应当有阶段性的侧重。比如说在大学期间,我会倾向于追求丰富度,因为我还在一个探索过程中,我还不太清楚自己集中投放精力的出口,所以需要通过丰富度去认识自己。之后我会更希望追求精度。当然,精度不意味着局限,而是专注,其他方向的信息也可以启发自己在所专注的赛道上更好地实现目标。

 

“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三等奖

 

另一种选择 

 

Q1 

你认为艺术能带给你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A1 

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带来新的视角。比如,摄影是我诸多爱好里面比较特别的一个。我很喜欢去捕捉“决定性瞬间”,让画面里两个不相关的人在某时某刻产生联系,思考这一切背后可能存在的某种意义和隐喻。我也很喜欢拍水纹,每一秒都是不同的画面,像是瞬息的永恒。透过镜头,我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来看到更远或更近的地方,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眼前所见。艺术的视角总是让我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奇的发现。

 

另一方面是提升感知生活的能力。举个例子,996两点一线实习的时候,每天回家都很累,只想刷手机,让自己的注意力被占据,这样就不用去面对“我应该把我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会更有意义”这种焦虑,但这样其实也把自己推离了生活。而艺术带给我的感知力,会把我拉回生活本身,让我时刻注意感受身边发生的事情,在生活的间隙里汲取灵感。

 

Q2 

对于艺术职业道路而言,你觉得“艺术专业”,也就是所谓的科班出身的重要性有多大?更广泛地说,你觉得“大学专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A2 

我觉得可以不需要科班出身。因为艺术,尤其是现当代艺术,它的边界已经有一点被打破了。以前的艺术家会指在某个艺术领域,比如绘画、雕塑,特别技艺精湛的人。但现在艺术的定义是在不断变化延展的。艺术也许是生活感知的整合重组。艺术的反面可能也还是艺术。以前没有参加过UAC等组织的活动的时候,我会觉得艺术家是很厉害的大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是当他们真实地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艺术家也是人,创作时他们也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已,他们的创作灵感可能也就来自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总之,我觉得不是一定要科班出身才能成为某个专业里厉害的人。当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时候,互联网资源是很丰富的,可以搜索到很多相关的东西。

 

关于大学专业,我觉得首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大家总在想我读这个专业是不是比较好找工作。我觉得第一,这种联系和行业有关,在一些特定行业比如化工和物理,它们肯定需要你有实打实的skill。但对于比较 flexible 的工作,比如 marketing,相比于专业知识,实践经历可能更为重要。另外一点是,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出去之后一定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专业必须和行业挂钩的心态会带来一个问题:有时候大家会抱着一种我读某个专业就能找到某份工作的心态进入大学,但是出去之后可能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这里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拉平信息差。提早了解行业里的情况,做好心态的调整并且及时规划。而且即使无法直接对口就业,也不代表这个专业没有用。大学里的专业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

 

Q3 

你认为怎样才是最好的艺术教育?

 

A3 

传统的艺术教育,一类是偏向于教授技术性课程,比如画画、乐器技巧;另一类是学生进入美术馆,听艺术家生平介绍。这些会比较死板。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教育,就不只面向小朋友,而是全体公民都可以参与的艺术体验,比如公园里具有互动性的艺术设施。公共设施在特定空间里面和人发生交互,潜移默化地使人体悟到艺术的表达,最终起到了艺术教育的作用。我心目中好的艺术教育不是死板的lecture,而是一种discussion。

 

 

 路在脚下

 

Q1 

你认为你能够在非艺术背景下成功实现理想,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呢?

 

A1 

第一,坚定(到万一结局是失败也不后悔的程度就可以了)。我觉得申请,也或者说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当自己坚定地想要达到某一个目标的时候,都是能够做到的。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信念不坚定,觉得过程已知的风险大于可能的收获,所以才没有付诸实践。我习惯于把一件事情先想清楚、说服自己,然后决定了就冲一把,过程中会有新的指引和迭代的问题。

 

第二,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毕竟是临时决定申请艺术类方向,也是给自己留了备案的。我其实是有考虑过,万一我申不到该怎么办。我当时定下来一个阶段性目标,上个学期到今年二月份准备申请,然后今年三月份到六月份可以参与春招,实在不行,我就 gap 一年,然后疯狂实习多体验下也挺好。我想的是,就算万一我没申到,花半年去做这件事情也很值得,因为我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增加很多认识。

 

经历的积累。经历会引导你更加了解自己,也自然就能写出更流畅动人的文书。大学期间的各种实践,尤其是从0到1地做项目,让我有机会去尝试了很多不同的角色。我意识到我很享受使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喜欢融会贯通的跨界创新,很好奇到底如何平衡团队共创的创意与效率。这些经历都在指引着我。

 

Q2 

对想要从事艺术道路但非艺术背景的同学,你有怎样的建议呢?

 

A2 

第一,尽可能多了解。这世界上没有特别恐怖的东西,恐怖只是因为你不了解或者无法理解。大家其实可以先尽可能用自己能接触到的渠道,去增加自己对目标方向的认知或者去寻找机会亲身试试看。比如说参加一些咱们大学艺术中心的活动。

 

第二,短期长期都要想想。有时候短期的损失,长远看来并非损失。比如说你可能会觉得,转了一个方向,相当于我浪费了之前的学术和实习经历。但是可能对于人生未来的发展,所谓“浪费”了的经历,或许会提供新的角度,帮助发现新的契机,或者规避一些未来的风险。

 

第三,允许自己接受错误。我们需要经常试错,犯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人生中的错误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只能减少。如何减少呢?了解了哪儿可能会出什么错,自然就知道啦。人生不过是很多个歧途,take your time, enjoy your trip.

 

Q&A

 

在港中大(深圳)的历届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子成功跨专业申研走上了艺术道路,这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对全人培养的重视。艺术教育是全人培养的重要一环,大学艺术中心(简称:UAC)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采访了大学艺术中心的Dorothy和Cici老师,听听她们对于艺术教育和全人培养的见解。

 

Q1 

老师们可以简单讲讲大学艺术中心创立、发展的故事吗?

 

A1 

Dorothy老师:   

我们的徐扬生校长是一位有想法,有远见的教育家,可以说是我们的伯乐,他本人非常喜欢文化艺术,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是学生全人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徐扬生校长了解到我和Cici的艺术背景后联系到我们,希望我们帮他为学校发展艺术事务。在校长的引领之下,我们一步步地走下来,逐渐成长。

 

2014年的5月份,我们做了第一场大学建校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当时大学还没有专责艺术工作的老师,负责这个音乐会大大小小各种任务的都只是一群来自各行政部门的同事,而Cici和我在那个时候除了我们本职工作外,还全职负责学校的艺术活动。我们在学校创办的第一个项目是驻校艺术家活动,之后是春山雅聚讲座,然后就有了第三个第四个......这些活动都延续至今,成为了2019年1月1日正式创立的大学艺术中心重要的活动组成部分。现在学校内部已经有我们自己的演出场地黑匣子剧场和展览场地TC101。

 

TC101展览空间

 

Q2 

UAC是我们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立部门,老师们可以谈谈它的特点和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承担的角色吗?

 

A2 

Dorothy老师:  

UAC的初心是要把多元化的艺术带给大家,不光是内容的多元,更在形式上要多元化。艺术教育不一定只存在于正式的课堂,带学生看展、组织舞蹈工作坊感受肢体的运动等等都是可行的方案。在内容方面,为学生提供探索艺术各个领域的渠道,打开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眼界,按我们的理念说就是“拉近学生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所以UAC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提供学生与艺术家,尤其是新锐艺术家面对面接触的平台。中心作为“中介”,把艺术家们的新锐观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原来还有这样的想法来表达自我,还有这样的方式来生活。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是嘉宾的选择。如果有留意到UAC的网站的话,我们的嘉宾和其他院校选择的嘉宾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选择标准在于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他的作品是否真正具有感染力。中心邀请的艺术家,很多都是偏向于新锐,甚至可以说是小众的,我们来介绍给同学们,从而开拓大家的眼界。有一点要强调一下,我们的学生和艺术家的对话往往是双赢的。学生从艺术家身上学习,艺术家也能从学生们的思想里边获得启发。很多艺术家来了之后,无论是做一个驻校艺术家项目,还是做春山雅聚的讲座,都会觉得我们的同学特别open,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这一点是他们在其他的很多地方没有感受到的。

 

驻校艺术家

 

Cici老师:

对于学生,我们中心的每一位同事所做的项目是启发而非指导的角色。我们提供艺术资源,让他们探索未了解的艺术领域。比如对于春山雅聚的讲座,我们会进一步深挖整理嘉宾讲座的内容,做成春山季刊画报,整理嘉宾提到的知识点,推荐的艺术网站和其他资料。我们不提供人生规划与建议,我们只是给予学生激发灵感产生的空间,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寻自己内心感兴趣的方向。

 

春山雅聚讲座-胡沈员

 

Q3 

公共艺术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老师们如何理解全人教育?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在全人教育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理解的呢?